*新闻详情页*/>
牛津大学全球与地区研究系(Oxford School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OSGA),原名牛津大学跨学科区域研究院(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ea Studies,SIAS),成立于2004年,是英国最知名的地区研究机构,致力于深入探讨和研究全球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议题。OSGA在全球区域研究领域享有卓越的学术地位,以其跨学科和多元文化的研究方向而闻名。根据2023年QS学科排名,OSGA在区域研究名列英国第一,世界第一。本文从历史沿革、组织架构、以及人员构成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牛津大学区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全球与地区研究院(Oxford School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OSGA)的创建背景和现状。自16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在区域研究领域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底蕴,这一传统在OSGA的成立中得到了新的发扬光大。OSGA不仅承继了牛津在传统东方学的历史与学术实力,其跨学科的创新研究也对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与各地区研究中心的紧密协作,OSGA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并促进了国际学术界对发展中地区的深刻理解。
尽管区域研究 (Area Studies)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冷战开始之后在美国首先兴起的,牛津大学在研究“西方以外”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4世纪东方学在欧洲的兴起。1312年维也纳基督教公会(Church Council of Vienne)决定在巴黎、牛津、波洛尼亚等大学设立“阿拉伯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和古叙利亚语”系列教席。1546年,牛 津大学设立希伯来文教席,1636 年 设 立 阿 拉 伯 文 教 席,1832 年 设 立 梵文教席, 1869年,詹姆斯·莱格(汉名理雅各)担任最早的汉学讲席教授,1871 年 成 立 东 方 研 究 荣 誉 委 员 会 (Board of Studies for the Honour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十九世纪中下叶,作为整体的牛津“东方学”(Oriental Studies)成立,归在艺术系下,与古典学和现代历史并列。1914年改名为东方语言文学学院(Faculty of Oriental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后来改为“东方学系”(于2022年更名为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按照牛津大学的章程,东方学系的地域范围大体是“非西方”,使命是进行“从古至今有文字记载之文明的跨学科研究”。彼时牛津大学东方学系视野中的“东方”是一有机联系的整体,涉及到经济、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地中海世界和东亚的商品互有交换;佛教将南亚、东南亚、中亚与东亚相连接;印度叙事文学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阿拉伯世界的医学和天文知识在亚洲的其他区域广泛传播。与传统的东方学一致,牛津大学东方学注重人文传统,遵循整体主义和阐释主义,使用人文研究方法,注重语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研究地区正在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讨论较少。
然而,二战后美国高校的兴起为区域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样板。与传统东方研究不同,美国的区域研究更偏向科学传统,注重使用社科方法,跨学科方法和实证主义的研究, 并更加关注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二战后的几份报告也指出了东方学存在的问题。1961年的海特报告(the Hayter Report)认为英国高校应该将地区研究从语言系移出,并更加重视历史、地理、法律、经济和其他社会科学方向的研究。更多的政府经费随即从古代文明研究转而投入当代语言与社会研究,促进了区域研究的兴起。而1986年的派克报告(the Parker Report)后,政府经费转向支持亚洲与中东研究中对于当下“外交与商业”有助益的学科。这一系列事件都在牛津大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牛津大学开始讨论如何向区域研究的转型。彼时,牛津大学在社科学部已经拥有了一大批使用社科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的知名学者,作为牛津大学区域研究先驱的圣安东尼学院也已经建立了俄罗斯和欧亚中心,日本中心,拉美中心和非洲中心。这使得牛津大学在建立区域研究学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
2004年,牛津大学跨学科区域研究院(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ea Studies,SIAS)正式成立,并随后更名为牛津大学全球与地区研究系(Oxford School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OSGA)。OSGA的结构涵盖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发展中地区,包括非洲、中国、拉丁美洲、中东、日本、俄罗斯和东欧、南亚以及比较地区研究等。与牛津大学东方学系(现名牛津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系)的人文方法不同, OSGA更加注重社科方法, 并重点研究。从人文角度上看,牛津大学区域研究主要关注人类社会在特定地理背景下的文化、历史、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特征。研究人员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人类学方法等手段,深入挖掘和探讨地区的独特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在经济角度上,牛津大学区域研究关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间经济差距等经济问题。研究人员通过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地方产业发展的条件、机遇和挑战,为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提供经济决策和发展战略的参考。在社会角度上,牛津大学区域研究关注人类社会在地域上的组织、互动与发展。研究人员通过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地区内外部力量对地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理解和解释地方社区、族群、政府等不同主体的相互关系和机制。以全球与区域研究理学硕士项目为例,该项目的培养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概念和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以探讨“区域”、“比较区域”的概念以及对学科研究的影响,提供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多学科和比较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比较领域研究的角度研究全球主要主题挑战。将跨文化理解和全球公民意识融入区域研究,发展适合于区域和区域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包括开发新的区域研究数字化方法,促进更广泛的地区研究学者和从业人员国际网络。
OSGA首任院长Roger Goodman是英国区域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日本的教育和社会政策问题,并随后出任牛津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院长。现任院长 Paul Chaisty 于2005年起在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任职。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前苏联的立法、政党和利益集团政治;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政治态度;以及后苏联的民族主义。现任副院长有两人,分别是Hugh Whittaker 教授和Paul Irwin Crookes教授。Hugh Whittaker的研究专注于东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日本的劳工关系,写有著作《日本的公司治理与管理改革》,《成功后的复苏:日本的创新与技术管理》等。Paul Irwin Crookes于2001年起在牛津大学教授中国外交政策,并担任过卸任后的澳洲前总理陆克文的博士导师。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外交政策,中国-欧盟关系以及两岸关系,写有著作《欧盟与中国经济关系的政治学: 不稳定的伙伴关系》以及《技术变革时代的海峡两岸关系: 安全、经济和文化层面》。OSGA的研究人员不仅从全球化和发展出发,还研究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世界。近年来,学院的重点研究领域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的城市化,日本的性别,东亚的主权,南亚的种族,非洲的和解,拉丁美洲的民主,中东的安全以及俄罗斯和东欧的总统制。
由于牛津大学区域研究历史悠久,许多区域研究学者和小组早在OSGA 成立之前便已经成立,OSGA 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系,整合了大学范围内所有与区域研究相关的资源,并将原来相互独立的区域研究中心和学者们聚拢到了“牛津大学区域研究”的大伞下。其行政体系类似“联邦制”,既各个中心和研究小组在招生,设置教学课程,聘请人员上依然有极高的自主权,可以自行开设课程,招聘教职员工。以中国中心为例,中国中心主任Todd Hall 是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教授,同时兼任中国中心主任,与OSGA并无正式关系。这一类似的情况在每个中心基本都存在。其现有的90多名学者一部分来自于学院本身或其体系内的地区研究中心自聘,另一部分则是聘请的本身已经在牛津大学各大系或者学院任职的学者教授。这一制度使得该学院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整合牛津大学各大社科学系中研究各个地区的学者,为学生和科研项目提供更好的支持。
目前,OSGA共有七个地区研究小组/中心 (小组/中心同指一个机构),分别是南亚研究小组,俄罗斯与东欧研究小组/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中东研究中心,其中拉美中心和日本中心都早于全球与区域研究系成立。同时,OSGA还和牛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共同开展研究,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除此之外,OSGA正在筹备建立英国第一个东盟研究中心。每个中心都拥有一流的学者团队,定期举办研讨会、工作坊和公共讲座,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依托这一套体系,OSGA一共提供七个硕士学位(一年制Msc 学位)、八个哲学硕士学位(两年制Mphil学位)、一个地区研究博士学位以及与牛津大学商学院合作的两年制双学院(本学位+MBA)。
牛津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英国乃至全球对当代中国研究和学习最重要的中心之一。从1995年以来,牛津大学一直采取把现当代中国研究分别放在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做法,但其研究重点已开始明确指向当代中国,包括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2008年成立后中国中心整合了牛津大学在自然科学、医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各领域内关于中国研究的力量,来保证牛津大学在中国研究方面的持续发展和力量的不断壮大。该中心集合了如知名中国抗日战争史学者,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Rana Mita,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傅晓岚教授,知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专家Racheal Murphy 教授等牛津大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中国专家和学者。该中心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人类学以及中国历史等,同时还是“全英高校中国中心(British Inter-University China Centre, BICC)”的行政办公所在地。现任中心主任Todd Hall 的研究专注于中国的外交政策,写有著作“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情绪外交:国际舞台上的官方情绪“。该中心与OSGA共同目前主持“当代中国研究项目(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Program, CCSP)”并设有设有中国研究的硕士学位项目两个(中国研究硕士和中国研究理学硕士),博士项目一个(中国研究哲学博士)。除此之外,中国中心还设置了“传统中国研究硕士”,重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文言文,以及“台湾研究项目”,研究当代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并定期与台湾学者和合作机构展开交流。
尼桑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81年,是牛津大学全球区域研究院最早成立的中心之一。
牛津大学的日本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隶属于牛津大学区域研究的大本营圣安东尼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政治,经济和日本近代史。1981年,日本中心成立后,OSGA 随即把研究范围扩大到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日本历史等领域。现任中心主任 Hugh Whittaker的研究专注于东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日本的劳工关系,写有著作《日本的公司治理与管理改革》,《成功后的复苏:日本的创新与技术管理》等。该中心目前与OSGA一同主持“日本研究项目”并设有日本研究的硕士学位项目两个(日本研究硕士和日本研究理学硕士),博士项目一个(日本研究哲学博士)。
牛津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世界领先的非洲研究中心之一。该中心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尤为突出, 主要研究方向涵盖非洲的政治与国际关系、非洲社会与文化,非洲艺术和非洲历史。该中心培养的学生目前已在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不同领域担任重要职务。 中心现任主任Miles Tendi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南非政治,非洲的社会-国家关系以及非洲军民关系。该中心目前主持“非洲研究项目”并设有设有非洲研究的硕士学位项目两个(非洲研究硕士和非洲研究理学硕士),博士项目一个(非洲研究哲学博士)。
牛津大学拉丁美洲中心成立于1964年,是牛津大学全球区域研究院最早成立的区域中心。改中心的研究集中于拉美加地区的现代历史、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和社会学,具体涉及过渡时期司法、联合总统制、汇款的政治影响、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学、警察史、城市发展和民主史等重要领域。拉美加中心还开设了巴西研究课程,每年举办一次关于巴西的会议,并定期接待来自巴西的学术访问者。除此之外,拉美中心还是牛津大学人类学、地理学、音乐和文学等多个学科的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拉美加中心近期发表的研究项目包括:“经济危机下年轻人发展机会”,“拉丁美洲武装部队的卷土重来: 民主安全治理的延续、变化和挑战”等。中心主任David Doyle的研究方向是拉丁美洲的政治和政治经济发展, 重点关注拉美地区的零工经济,社会契约和民族主义领域。该中心目前与OSGA共同主持“拉美研究项目”并设有设有拉美研究的硕士学位项目两个(拉美研究硕士和拉美研究理学硕士),博士项目一个(拉美研究哲学博士)。
牛津大学中东研究中心 1957 年在圣安东尼学院成立,是牛津大学研究现代中东的跨学科中心。中心研究员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研究领域涵盖阿拉伯世界、伊朗、以色列和土耳其,尤其侧重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2014年,笹川和平基金会(SPF)与OSGA中东研究系共同启动了少数群体、宗派主义和公民社会博士后研究点,以期进一步了解 少数群体 和公民社会在中东重大动荡和变革中面临的挑战。这个改研究点的方向包括:伊朗和土耳其的性别政治、中东以信仰为基础的慈善组织的作用、埃及殖民时期科普特基督徒身份的构建、土耳其的阿列维运动、冷战后黎巴嫩以和平为名进行的国际干预以及约旦的治理。现任中心主任Yaacov Yadgar 的研究方向研究围绕犹太人身份、宗教、政治和世俗主义等问题展开,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犹太、政治、文化、宗教和媒体研究,并专注于以色列社会政治,写有著作《以色列的犹太身份危机:中东的国家与政治》和《主权犹太人: 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和犹太教》。该中心目前与牛津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系和OSGA共同主持“中东研究项目”并设有设有中东研究的硕士学位项目两个(中东研究硕士和中东研究理学硕士),博士项目一个(中东研究哲学博士)。
俄罗斯和东欧研究(REES)是牛津大学全球区域研究学院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俄罗斯、欧亚大陆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曾属于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集团的东欧国家所处的地区。该中心的研究主要利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见解和方法,以及以该地区为重点的语言技能,对这一重要地区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全球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 该项目每年定期举行一场俄罗斯和东欧研究会议,讨论东欧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该项目主任Nicolette Makovicky的研究主要涉及中欧历史上固有的经济活动模式的生存和适应问题,特别是在手工艺和畜牧业领域,写有著作《新自由主义、人格、后社会主义》。该小组与OSGA共同主持主持“俄罗斯与东欧研究项目”并设有设有俄罗斯与东欧研究的硕士学位项目两个(俄罗斯与东欧研究硕士和俄罗斯与东欧研究理学硕士),博士项目一个(俄罗斯与东欧研究哲学博士)。
当代南亚研究是牛津大学全球区域研究学院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南亚地区的重大政治,社会,经济和外交问题。该研究小组每年定期举办当代南亚研究研讨会。近期会议包括巴基斯坦--转型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旁遮普研究小组会议;南亚种姓及其散居地;纳伦德拉-莫迪领导下的印度: 印度的外交政策以及印度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等。该小组主任Kate Sullivan de Estrada 的研究关注于印度作为崛起大国的角色和身份、南亚的核政治、印度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以及印度洋安全,写有著作《崛起中的印度: 地位与权力》《印度在世界政治中的竞争愿景: 印度在西方之外的崛起》。该中心目前与OSGA以及亚洲和中东研究系共同主持“南亚研究项目”并设有设有南亚研究的硕士学位项目两个(南亚研究硕士和南亚研究理学硕士),博士项目一个(南亚研究哲学博士),并设有南亚研究博士后点。
总的来说,从16世纪起,牛津大学在区域研究上积淀深厚,这一传统在牛津大学全球与地区研究院(Oxford School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 OSGA)的建立中得到了新生。OSGA不仅继承了牛津在亚洲与中东研究的历史和学术力量,还以其跨学科的创新性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影响。通过与各个地区研究中心的合作,OSGA推动了全球学术界对发展中地区的深入理解,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正如OSGA的结构所示,牛津不仅重视历史和传统的保持,也致力于对新兴地区和现代议题的探索。OSGA的研究覆盖了广泛的区域,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维度。这种全方位的研究使牛津能够在全球化的当下,为政策制定和学术发展提供重要的洞见和贡献。通过各中心的合作,OSGA在培养下一代学者和领导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他们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平台。随着东盟研究中心的筹备,OSGA的研究版图将进一步拓展,有望在东南亚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OSGA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牛津大学对其研究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全球区域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所代表的多元和包容的学术追求为理解和解决当今世界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方法。
(作者:黄磊珂 牛津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本文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