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一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在长沙最高建筑国金中心452米的高处,摄影者竟清晰地捕捉到了直线公里之外的南岳衡山祝融峰。能见度为什么这么高?据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部负责人介绍,长沙市6月的PM2.5浓度数据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这个标准相当于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要求。
这是长沙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可喜结果。近年来,长沙市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治责任和时代重任,市人大常委会把生态环境监督作为履职重点,打出立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跟踪评议“组合拳”,用法治力量守护星城蓝天碧水净土,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沙答卷”。全市空气质量稳步改善,优良天数连续5年达300天以上。与2019年相比,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增加29天。望城区、宁乡市、长沙县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5月22日,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罗缵吉率执法检查组前往长沙县开展“法治护绿”执法检查。
长沙,一座千年的山水洲城、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更好地守护穿城而过的湘江水、浮碧江心的橘子洲、青屏叠翠的岳麓山?长沙市人大常委会深知立法的重要性,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
《长沙市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针对湘江长沙段的水污染防治,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多方面作出规定,为守护母亲河提供了法律保障。《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则对岳麓山的植被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等进行了明确规范,让这座名山得以长久保持其生态与文化魅力,被群众誉为“名山名城保护神”。《长沙市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为市民的“水缸子”筑牢安全防线,严格管控水源地周边的建设项目与生产生活活动。《长沙市大围山区域生态和人文资源保护条例》《长沙市沩山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为相应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年,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长沙市城市管理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界定了“城市管理”概念,理顺了城市综合管理体制,与《长沙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长沙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共同构建了长沙市城市管理法制体系,从市容市貌到供水用水,从机动车污染防治到城市绿化,全方位规范城市管理中的生态环境相关事务。
生态环境领域的立法,影响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关注度高。在立法过程中,长沙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2023年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立法时,社会各界观点分歧较大。有人认为夜市油烟污染严重,必须立法整治;也有人担心立法会影响夜市经济发展。为了充分听取民意,人大立法专班把会场搬到夜市、社区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工作人员与摊主、居民、环保专家等面对面交流,收集了数百条意见建议。经过多次研讨和修改,最终颁布实施的《长沙市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若干规定》,正文虽不到1500字,却针对性地对餐饮项目选址、餐饮业许可告知、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等作出规定,既有效治理油烟污染,又兼顾了夜市等餐饮行业的合理发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生态环境监督方面,长沙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
每年,长沙市人大常委会都要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2024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相关报告时,针对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督促政府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生态保护修复,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4年5月至8月,长沙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宁乡市、浏阳市等多地,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检查组不仅听取当地政府和企业汇报,还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深入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一线。在某建筑工地,检查组发现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立即要求整改,并现场交办问题。同时,对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审议意见办理情况开展整改督查,跟踪监督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情况,最终督促13个工业企业的废气、2个扬尘污染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2013年9月,长沙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直击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问题。当时,长沙虽地处南方丰水地区,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3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中,群众关切的污水处理、水源保护等16个热点、难点问题被一一提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当场诚恳作答。此后,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对水资源相关问题的跟踪监督。2015年12月,湘江库区长沙段101个排污口全部完成截污。2017年10月,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就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并首次全程网络直播,吸引了数十万市民在线观看,增强了监督的透明度和影响力。2019年8月,在就乡村振兴特别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进行专题询问时,首次借用影像记录的形式,通过播放农村环境污染现场视频等,直截了当地反映问题,让政府部门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问题所在。
长沙市人大常委会着眼于“情况要明、问题要准、原因要清、意见要实、效果要好”的要求,在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专题询问后,形成审议意见交办,并开展跟踪监督“回头看”。建立审议意见整改清单制度,采取“销号”方式开展跟踪监督,构建了从找准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链条闭环监督模式,真正做到“见事、见物、见问题、见整改、见效果”。
长沙市人大常委会稳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工作。在全市县乡两级全覆盖推行、全链条跟踪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同时,今年开始在全市96个街道全面开展居民议事工作。通过广泛征集民意,让群众提出关心的生态环境等民生事项,再由人大代表投票决定实施项目,政府负责办理,人大全程监督。如,居民提出的“老旧小区绿化改造”“河道清淤整治”等项目,经票决后得以实施,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真正实现了“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督”。
全市建立了358个人大代表联络站,9000余名人大代表进站联系群众。雨花区人大代表蒋茂森,同时也是“民间河长”,他经常沿着圭塘河两岸巡查,利用自己的生态环保专业特长,为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他还积极参加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等活动,提交了关于建设高标准海绵城市等多件建议,均得到相关部门回复与办理。像蒋茂森这样的代表还有很多,他们在联络站收集社情民意,推动问题解决。比如,雨花区东塘街道代表联络站接到群众反映七里庙路北沿线门店污水排放不畅问题后,代表们迅速行动,深入现场调研,向雨花区相关部门提出整改建议。两周时间,项目就完成规划立项,3个月后工程竣工,彻底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难题。同时,依托“湖南智慧人大”平台,人大代表成为生态环境监督员。代表通过手机App即可“一键巡查”,发现问题即时上传,后台自动分办,办理结果实时反馈。据统计,已累计处理代表反映的生态环境领域问题600余个,办结率达96%,形成了高效的“发现—交办—整改—反馈”闭环管理。
5月14日,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罗缵吉率队前往浏阳市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湖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执法检查。
近5年,长沙市共办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人大代表建议120余件。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主任领办、重点交办、及时跟办,全面督办”工作机制。对于《关于持续做好乡村环境整治,建立环境卫生保护长效机制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带队到乡村实地调研,督促相关部门制定长效整治方案,推动农村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建议》等一批建议的有效办理,有力推动了长沙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